新聞資訊
您當前位置: 首 頁 >2014年深圳公司注冊商事制度改革的變化
時間: 2015-03-05 來源: 邦進財務集團(深圳)有限公司
改革,永不止步
——寫在商事制度改革一周年之際
來源://www.saic.gov.cn/ywdt/gsyw/zjyw/xxb/201503/t
2014年深圳公司注冊商事制度改革的變化
2014年,深改元年,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
李克強總理去年4月視察海南時指出,改革就是要把千千萬萬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改革,就是要使辦企業更加順暢,辦事成本降低,讓創業帶動就業、提高收入。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幟下,2014年創業潮涌,波瀾壯闊。這一年,將因與商事制度改革而被廣大創業者銘記,也終將在中國改革的歷史上記下濃重一筆。
閘門打開,激活市場一池春水
商事制度改革,是減少行政審批、轉變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改革,因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推進。
李克強總理去年9月9日同中外企業家對話交流時說,我們把簡政放權作為“先手棋”,推進商事制度等改革。同年,他還3次到工商部門調研商事制度改革情況,稱要為創業“增加營養”。
回顧一年來商事制度改革的整個過程,我們看到,無論是在早一步推行改革的深圳、廣東、上海,還是在跟隨全國改革統一步伐的其他省份;無論是在沿海發達省份,還是在內陸欠發達地區,市場主體均呈現兩位數增長,“井噴”“活力”“紅利”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詞。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數字更具說服力。2011年年底,我國市場主體總數為5061.76萬戶,之后用了兩年時間才突破6000萬戶。而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后不到一年,市場主體總數就增加了1300多萬戶。此外,去年3月1日至去年年底,全國產生了419.16萬次投資行為,其中約四分之三是首次投資。
市場主體數量迅速增加,直接反映著主體進入市場的時間大幅縮短。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辦一家企業平均用時25.59天。而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以來,辦一家企業的時間縮短為14.29天,節省了近一半時間。
很多辦過企業的人知道,改革前創辦企業,需要跑幾個部門,用個把月時間,有時甚至陷入“審批轉圈”的僵局,辦企業顯得“遙遙無期”。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施天濤表示,我國過去的登記要求和程序,體現了政府對市場的強力干預。
如今,這種干預正在隨著改革的深入而不斷放松,政府部門正把該放的放掉,該管的管住,該扶的扶好。
在采訪中,記者遇到了許多創業者,他們或是臉上布滿滄桑、有一技之長的返鄉農民工,或是胸懷激情、學有所成的大學畢業生,或是對改革充滿期待、半路創業的家庭主婦。他們有著共同的創業夢想,這一夢想伴著深化改革的陽光生根、發芽并壯大,也在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貢獻著力量……
創新監管,保障市場順暢運行
商事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
監管執法部門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同時,又要切實維護市場秩序,避免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歷經前期的探索實踐,一個以信用為基礎,加強政府、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對市場主體事中事后監管的整體制度設計和以信息公示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從2014年10月1日起在全國落地實施。
讓我們再看一組數據——截至今年2月初,吉林省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累計瀏覽量超過873萬次;到今年1月31日,河南省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累計查詢4217.6萬人次;到2014年年底,浙江省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共接受社會查詢920萬次……數字的背后,是社會對信用的關注和渴求。
“寬進”后的“嚴管”,從制度設計上就著眼于從市場主體準入到退出的全過程。“嚴管”重在實現部門間的信息實時傳遞和對接,加強信息公示,強化信用約束,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社會共治局面。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施行后,工商總局制定了《企業公示信息抽查暫行辦法》《經營異常名錄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各地工商部門也在企業年報公示系統全面上線后,嚴格按要求加強對經營異常名錄企業和信息公示“問題”企業的曝光。
今年1月8日,江西省工商局抽取4836戶企業進行年度報告抽查;1月9日,云南省工商局搖號產生3528戶企業為抽查對象;1月12日,四川省7738戶企業進入首次抽查名錄……江西省工商局負責人表示,這標志著在實施“寬進”后對企業的“嚴管”邁出實質性步伐。
與此同時,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對接正在穩步推進。以實施商事制度改革較早的廈門為例,在該市,依托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和審批管理平臺,登記機關、許可機關和監管部門之間實現了商事主體信用信息推送和共享。
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陳海疆曾撰文表示,嚴格后續監管要“接得住、管得好”,強化部門聯動監管和企業信用自律,從管“進門”更多轉向事中、事后的動態監管,真正做到“寬進嚴管”。
任重道遠,深化改革仍須努力
又是草長鶯飛時。
到今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正好走過一個年頭。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改革之于樹谷、樹木和樹人,顯得更加復雜和艱難。
然而,一個不斷求發展的國家,改革一旦啟動就不會止步。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以持續,尤其是經過一年時間我們已進入改革攻堅階段。
一直把商事制度改革作為全局性工作的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徐友軍表示:“一切的努力和改變,都是為了工商登記注冊的便利化。”
我們看到,改革一周年,業內廣為熟知的注冊資本實繳改認繳、先照后證、住所登記放寬等改革措施穩步推進。隨著改革的深入,新的改革措施也不斷出現。
去年年底,遼寧、江蘇等地開始試行“三證合一”改革。這項改革的目的就是進一步簡化審查環節、優化審批流程。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4個省份在全省(區、市)或部分地區推行了“三證合一”登記。
這一登記改革從一推出就受到企業的歡迎。然而,遼寧省工商局的干部也坦承,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從國家層面加快頂層制度設計。
去年12月25日,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在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會議上表示,工商部門2015年將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營造寬松平等的準入環境,推進政府公共服務效能最大化。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任重道遠,需要系統上下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