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您當前位置: 首 頁 >張備:前海最大挑戰是做好頂層設計
時間: 2014-12-13 來源: 邦進財務集團(深圳)有限公司
下面是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接受南都記著的訪問: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人生永恒的哲學三問,對年僅4歲的前海來說,同樣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作為國家新一輪深化改革的戰略平臺之一,15平方公里的前海備受關注。前海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市長許勤到國家發改委匯報工作,對方第一句話就是,“請你講講前海發展的情況。”
從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至今,前海進入發展快車道,在人才引進、金融改革、法治建設、基礎設施等諸多領域都有突破,已有300多位副部級及以上官員來前海視察,這是所有國家戰略平臺中最多的。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接受南方報業專訪時,就對深圳深化改革戰略“三化一平臺”進行闡述。他認為前海是“三化”的聚合點,為深圳完整地試點“三化”提供了平臺。
但任何新興事物的產生,總伴隨著疑慮乃至批評。有人說前海還不夠特,發展還不夠快;有人說前海的港味不濃;有人甚至說前海變成房地產開發商的“跑馬場”……
面對繁雜的聲音,首先必須厘清前海的定位。前海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在深港合作框架下,是怎樣的定位,有哪些優勢,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12月10日,本報走進黃土與激情齊飛的前海新區,獨家專訪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聽他講述前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確實在稅收方面,除了符合優惠目錄的產業,我們沒有給其他任何優惠政策,近來國務院也在清理全國各地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這恰恰反映我們打造的是金融創新的高地,而不是金融稅收政策的洼地,這凸顯了前海的競爭力。
對話
談政策優勢
要做創新高地而非政策洼地
南都:在最近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你說香港人才進入前海正在逐步落實,今后會在更多領域向香港的專業人士逐步開放,是不是人才政策的推進較難?接下來如何推進?
張備:人才引進是前海非常重視的問題。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前海管理局招的人才,一個是企業招的人才。
有一種說法是,深圳一天之內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元器件、物料,而香港則可以一天之內找到所有現代服務業方面的人才。我們要在前海形成一個新機制,就是一天之內能夠找到創新所需要的“元器件”,找到創新的人才和團隊。
第一,前海重視人才政策創新,是中組部批準的“全國人才特區”,我們也在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如為境外高端人才申請15%的所得稅優惠,去年已經完成退稅500多萬元,其中400多萬是給港籍人才的。今年稅收大幅度增長,人才稅收優惠會大幅增長,達到上千萬,今年前海注冊企業引進的人才超過5000名。
第二,是工作方面的便利,如對外籍人才簽證方面的優惠安排,一般在其他地方可以獲得一年、半年的簽證,我們最高是5年。
第三,我們儲備了5000套人才住房,安排給入駐的重點企業和港資企業,作為中高端人才的周轉房。借用香港特首梁振英的話,他說回去要跟香港青年講,你們到前海工作,有住房支持,結婚都可以提前三年。
還有,我們開始規劃國際醫院、國際學校,營造更好的環境,增加吸引力。當然,最有吸引力的是前海的創新環境,讓人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間,有創新的氛圍。
南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之后的兩年,前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核心的應該是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最近也提到前海共獲得40條金融創新政策,這些政策中實際落地有多少?
張備:首先,金融創新是國家事權,國家已經把前海確定為跨境人民幣創新平臺,這幾年陸續給前海不少金融創新政策,有Q D LP和Q FLP、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債、跨國公司外匯集中運營、資本金意愿結匯。我們共拿回來40條金融政策,有17條是全國首次提出。目前已經落地的政策主要圍繞跨境金融展開,至少有10項特色業務。
我們的金融創新政策,更多體現在人民幣的跨境上,如境外投資者可以參加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場,意味著外資進入要素交易平臺,這個力度也很大。
南都:但也有一些企業反映,目前前海的政策優惠尚不明顯。
張備:確實在稅收方面,除了符合優惠目錄的產業,我們沒有給其他任何優惠政策,近來國務院也在清理全國各地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這恰恰反映我們打造的是金融創新的高地,而不是金融稅收政策的洼地,這凸顯了前海的競爭力。
匯豐銀行中國區的負責人就跟我們講,其實稅收對他們而言是錦上添花,政策創新才是他們最需要的。匯豐正因為看到前海的政策創新,才會來到這里,開展業務。
我們的實力是政策創新。我們引進企業1.8萬家,其中1萬家是金融和類金融企業(編者注:這一數據是上海自貿區、橫琴、南沙、平潭四個區引進金融企業總和的兩倍),從這里可看到前海金融創新的力度之大,吸引力之強。
談區域競爭
要當經濟體制機制“轉換器”
南都:現在上海自貿區非常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已經很明確。相比之下,前海的風頭似乎沒那么盛。
張備:上海自貿區和前海都是國家新時期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的重要戰略舉措,我們非常關注上海自貿區,也在不斷學習和汲取經驗。比如上海的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以及在國家支持下在法律適用方面做了很多創新,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前海肩負不一樣的使命。上海自貿區是對政府職能進行創新,適應國際貿易規則。前海的使命,更多是在發展以跨境人民幣創新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支持香港繁榮穩定方面,做出我們的貢獻。
還有,將來兩個地區都要面向全球,但上海目前的朝向扇面主要是東亞、北美、西歐,這些目前經濟話語權強于我國的地區。而前海是朝向東南亞那些目前經濟話語權弱于我國的地區,我們希望聯合香港,更好發揮兩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金融商務樞紐的作用。
南都:現在國家很重視改革或者創新的可復制性,比如去年在前海率先破冰的跨境人民幣貸款政策,就已經復制到全國多個地區。國內的多個區域,感覺是千帆競發的競爭態勢,會不會擔心改革經驗一被復制就沒有了優勢?
張備:確實,現在改革窗口期、紅利期越來越短,可能你為了改革付出很大代價,但還沒有收獲紅利,全國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復制了。
但這要一分為二來看。改革也好創新也好,在你吃透以后推行,和簡單復制模仿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的前海廉政監督管理局,真正實現“五位一體”的監督。比如深圳是國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其他地方可能學習復制一些做法和經驗,但投資環境最好的還是深圳。
另一方面,我們要承擔使命,為國家改革開放提供更多可復制的經驗,也希望其他地方學到深圳、前海的改革創新精神。前海是深圳再出發的平臺,我們義不容辭地承擔這一個使命。
有人說深圳不特了,我也在思考這一個問題。深圳30年改革開放做出榜樣,起拓荒牛的作用,30年后很多人說深圳不特,其實我覺得這恰恰是深圳的成功。如果改革開放30年后還是只有一個深圳特區,那么改革是失敗的,正因為你的經驗在全國推廣了,你才發揮了先驅和領頭羊的作用。
南都:有人說前海是粵港間一個“焊接點”,你覺得在當前的發展格局之下,粵港澳的優勢還明顯嗎?還有哪些潛力可以挖?如何看待目前粵港澳合作的意愿、氣候?
張備:二戰以后,全球世界的經濟版圖,發展最快的是灣區,包括東京、紐約、舊金山灣區等,也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這時提出打造灣區經濟,我覺得恰逢其時,太早沒用,太晚又錯失時機。
應該說,在大灣區里面整合兩岸多地,確實難度比較大,特別是以傳統的行政管理思維來推動的話,難于上青天。但如果從市場的角度,用經濟手段來整合,會順利很多。
事實上,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看,經濟分工、協同和優化,是灣區成功的關鍵。香港有非常好的服務業基礎,珠三角有非常完整的制造業配套能力,深圳有強勁的創新能力,前海有打通境內外雙向人民幣的優勢。
前海雖然很小,但是率先發力,可以成為大灣區的樞紐,推動粵港澳合作的重要平臺。胡春華書記在視察前海時說過,前海是粵港澳經濟機制的轉換器,是內地經濟體制機制和香港、國際通行規則對接的一個很好的戰略轉換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實施南海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樞紐地區,深圳是其中的一個橋頭堡,前海是一個戰略支點,特別是在現代服務業合作上,我們能夠通過前海這個戰略支點,延伸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地區,進一步推動全面合作。
南都:會不會擔心前海的功能定位跟橫琴、南沙有重復?
張備:我們是協同發展,更多的是錯位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的作用,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靠政府(行政指令)。
談深港合作
要消除外界對前海的疑慮
南都:30年前香港制造業北上,好像一夜成風,現在香港現代服務業的北上似乎沒有那么順暢、快速。
張備:之所以沒有出現一夜成風,我想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當時我國封閉太久,突然開放如同開閘放水,香港大量制造業北上,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現在前海政策是逐步出臺,香港經過審慎選擇,然后逐步北上,這不是壞事。
第二,現在香港現代服務業的轉移擴張更加審慎。因為制度落差沒有以前那么大了,不可能形成開閘放水、蜂擁而至的情況。
第三,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我們在法治建設方面,還需要更多地給港資和外資以信心。我個人認為港資企業做決策時比較審慎,他們也需要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他們喜歡到配套完善成熟的區域投資,如果他們覺得前海還是一片荒地,是不會來的。所以我們要消除外界對前海的疑慮。我們剛啟動的企業公館,入駐的企業有30%是港資企業。
南都:會不會覺得前海的“港味”還不足?
張備:去年年底前海的港資企業是162家,今年突破1000家,增長了五倍,這說明港資企業是認可我們的。你看在深圳的港企才兩萬多家,那是三十年積累的成果。我們經過一年的努力,就吸引了1000家。當然不能僅看數量,我們更看重經濟發展的質量。來前海的港企,首先體量比較大,40%的注冊資本超過了1000萬美元,其次,他們開展業務非常扎實,已經開業、運營的企業所繳納的稅收已占前海今年稅收的22%。
南都:新時期香港和前海、深圳的合作,會不會擔心競爭的問題,比如服務業北上了,對香港不利?
張備:我一直說,前海和香港的關系,就像倫敦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金絲雀碼頭是倫敦東部建立的一個金融產業園,當時倫敦金融城也擔心被取代,后來發展結果證明不是取代,而是通過金絲雀碼頭,把更多歐洲、美國的金融機構吸引到倫敦,恰恰是這樣,做強了倫敦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地位和話語權。
我們希望和香港共同做大深港兩地在金融創新,特別是跨境人民幣創新方面的話語權,與香港有效協同和優化發展,這也納入我們明年工作的改革創新要點。
香港有國際總部企業4000多家,這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從沒想過撼動他、取代他,更多是協同優化,同時也為香港青年提供成長階梯。梁振英特首在前海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香港青年不要局限在香港,應該到內地城市找發展機會。
談法治改革
加強廉政建設 對腐敗零容忍
南都:前海是國家唯一批復建設的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已成立了廉政監督管理局,人民法院即將掛牌,但我們也注意到,今年前海也出現了“貪腐第一案”。
張備:去年前海成立了廉政監督局,把公安、經偵、紀檢監察、審計和檢察院檢察職能合一,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廉政監督的機構,我們又成立了前海法庭,在全國首創港籍調解員的機制等。前海有國際仲裁院,仲裁的結果在140多個國家都可以得到執行。
法治方面的創新,我們必須跟全國人大、深圳市人大進行充分的溝通,明確努力的方向。我們的想法,是在原有的法律框架下,吸取香港法律、普通法系的一些有利的元素,在處理商事糾紛方面,做一些探索,發揮積極作用。即將掛牌的人民法院,將更好地統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
另一方面,前海管理局本身作為一個法定機構,明年市人大也會對我們的“一條例”,進行修訂和完善,不斷探索如何更好發揮法定機構的作用。
至于剛才提到的“反腐第一案”,現在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我們不方便過多評價。我想強調的是,我們對貪腐是“零容忍”。這個貪腐案件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也加強了廉政的建設,將在前海廉政監督局的大力支持下,將前海建設成更廉潔更公正的區域。
南都:明年改革創新有哪些動作?
張備:明年創新工作的要點,大概有七八條涉及進一步推動深港經濟結構協同優化;有大約十條是如何更好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金融商務樞紐;還有的涉及如何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的建設等,當然也會涉及到打破瓶 頸的問題。我們會以國家一路一帶規劃為藍本,以深港合作為重點,來推進2015年的工作。
南都:對你個人而言,目前工作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張備: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原來在兩個區工作,像是在野戰部隊集團軍作戰,而在前海,更像是在尖刀連,要帶大家沖鋒,在這里一天也不能耽誤,一刻也不能松懈。
這一年多來,我和同事找到了前海工作的重點和突破的重心,那就是要更多地把力量集中在深港合作、金融創新、法治創新,還有前海管理局本身的體制機制創新和城市建設上來。應該說,今年在這幾個方面都實現或者超過了我們的預期。王榮書記把今年確定為前海的突破年,許勤市長說前海今年進入了一個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接下來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做好頂層設計,包括前海管理局這樣一個法定機構的頂層設計,使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在前海合作區開發和建設,創新和發展中應有的作用。
南都:面對如此有挑戰的工作,相信你們也有不少壓力。
張備:我曾和同事講過,我們的工作著力點是四個部分:上下內外。上,就是到中央去爭取政策。下,就是要了解企業、基層要什么。內,是練好內功。前海管理局隊伍的培養,也有一些特色,比如我們每周都有英語培訓,每周都有前海講壇,每兩個月就有一個培訓班。我個人也在堅持學習英語、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識。從明年開始,前海管理局的工作語言是中文加英文。最近開了金融創新大會,從主持到嘉賓演講,到我的發言,全部用英語,連翻譯都沒有。另外我們的門票是出售的,按照市場化來的。你邀請來的,他可能到中途就走了。但如果他自己掏錢買的票,就會堅持聽到最后。外,就是加強和外界的溝通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