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評估指標預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化工行業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
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100%。
預警值:15.56%—32.35%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較多,可能存在銷售未計收入或多列成本等問題;如超出預警值范圍較多,可能存在銷量或價格大幅提升或存在關聯企業間的價格(利潤)轉移等問題。并運用其他指標進一步分析。
2.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
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100%。
預警值:11.95%—32.96%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改變成本計算方法、成本費用計算不實、成本費用下降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銷售未計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向關聯方轉移利潤等問題。
3.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
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費用—基期主營業務費用)÷基期主營業務費用×100%。
預警值:12.46%—43.21%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混淆費用成本列支范圍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較大,可能存在多列費用、減少利潤等問題。
4.營業費用變動率
營業費用變動率=(本期營業費用—基期營業費用)÷基期營業費用×100%。
預警值:19.16%—39.64%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費用開支范圍、成本開支范圍之間的混淆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營業費用、壓低利潤等問題。
5.管理費用變動率
管理費用變動率=(本期管理費用—基期管理費用)÷基期管理費用×100%。
預警值:12.92%—28.51%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費用開支范圍、成本開支范圍之間的混淆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管理費用等問題。
6.成本費用率
成本費用率=(本期營業費用+本期管理費用+本期財務費用)÷本期主營業務成本×100%。
預警值:12.94%—15.81%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說明三項費用支出減少或主營業務成本增加或成本、費用列支混淆;如高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期間三項費用、壓低利潤等問題。
7.成本費用利潤率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其中:
成本費用總額=主營業務成本總額+費用總額。
預警值:6.97%—9.62%
測算結果分析:
與預警值比較,如低于預警值范圍,說明企業利潤減少、成本費用增加,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費用或擅自擴大費用扣除(攤銷)范圍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企業利潤水平提高,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關聯企業間的利潤轉移等問題。
8.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
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100%
預警值:10.7%—13.23%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說明企業本期可能存在多結轉成本費用或不計或少計收入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說明企業效益提高,但也可能存在關聯企業間的利潤轉移問題或存在未按規定進行納稅調整或稅前彌補虧損等問題。
9.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主營業務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2〕×100%。
預警值:526.42%—700.55%(注:每年周轉5次?7次)
測算結果分析:
本指標分析存貨周轉情況,推測銷售能力。如低于預警值范圍或存貨周轉率降低,說明企業的存貨周轉減慢、銷售能力下降,可能存在銷售不計或少計收入等問題;如高于預警值范圍或存貨周轉率加快,而應納所得稅額相應減少,可能存在隱瞞收入、虛增成本等問題。
10.應納稅所得額變動率
應納稅所得額變動率=(本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基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基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100%。
預警值:33.26%—83.7%
測算結果分析:
如低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少計收入、多列成本、擴大扣除范圍、人為調節利潤或存在費用配比不合理等問題;若高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稅收優惠政策到期后應納稅所得額突增或企業效益提高等問題,也可能存在關聯企業間的利潤轉移及形式上符合、實質上不符合的避稅行為等問題。
11.所得稅稅收負擔率
所得稅稅收負擔率=本期申報所得稅額÷基期利潤總額×100%
預警值:20.75%—22.36%
測算結果分析:
與當地同行業同期和本企業基期所得稅負擔率相比,如低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不計或少計銷售(營業)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若高于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基期有應計未計收入、延緩繳納稅款等問題。低于或高于預警值要運用其它相關指標評估分析。
12.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
預警值:1.02—1.2
測算結果分析:正常情況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長。
(1)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負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問題。
(2)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正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3)當比值為負數,且前者為正后者為負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13.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配比
預警值:0.9—1.1
測算結果分析:
正常情況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長,比值接近1。
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負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正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當比值為負數,且前者為正后者為負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二)鋼鐵行業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37.54%—60.25%
2.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35.99%—64.76%
3.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34.52%—79.72%
4.營業費用變動率:—4.37%—41.67%
5.管理費用變動率:10.19%—56.04%
6.成本費用率:4.97%—6.95%
7.成本費用利潤率:7.87%—11.82%
8.主營業務利潤率:9.23%—12.11%
9.存貨周轉率:610.39%—742.94%
10.應納稅所得額變動率:45.82%—67%
11.所得稅稅收負擔率:19.95%—31.55%
12.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1.03—1.12
13.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配比:0.93—1.04
(三)房地產行業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8.63%—52.25%
2.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26.27%—178.02%
3.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13.12%—66.48%
4.營業費用變動率:—24.4%—28.77%
5.管理費用變動率:—5.23%—33.23%
6.成本費用率:5.15%—17.7%
7.成本費用利潤率:2.04%—3.83%
8.主營業務利潤率:8.75%—12.18%
9.存貨周轉率:58.85%—167.72%
10.應納稅所得額變動率:81.28%—429.04%
11.所得稅稅收負擔率:49.22%—87.82%
12.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0.87—1.12
13.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p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配比:0.89—1.29
(四)煤炭行業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20.2%—39.67%
2.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18.56%—38.23%
3.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9.41%—71.4%
4.營業費用變動率:—11.4%—72.87%
5.管理費用變動率:13.21%—57.72%
6.成本費用率:7.59%—9.24%
7.成本費用利潤率:7.64%—13.52%
8.主營業務利潤率:16.25%—46.63%
9.存貨周轉率:815.98%—1011.38%
10.應納稅所得額變動率:57.63%—115.32%
11.所得稅稅收負擔率:33.97%—35.4%
12.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0.85—1.07
13.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配比:1.01—1.09
(五)制藥行業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2.82%—15.54%
2.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1.46%—19.79%
3.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21.2%—48.44%
4.營業費用變動率:17.36%—112.45%
5.管理費用變動率:—15.85%—36.99%
6.成本費用率:26.26%—35.95%
7.成本費用利潤率:—3.14%—8.44%
8.主營業務利潤率:20.3%—25.59%
9.存貨周轉率:270.6%—329.61%
10.應納稅所得額變動率:—33.09%—59.57%
11.所得稅稅收負擔率:—29.88%—27.63%
12.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0.85—1.15
13.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配比:0.94—1.05
鋼鐵、房地產、煤炭、制藥行業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預警值的使用方法,均參照化工行業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預警值的使用方法。
下列指標各行業的預警值由各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1. 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產成品成本×100%。
測算結果分析:
分析單位產品當期耗用原材料與當期產出的產成品成本比率,判斷納稅人是否存在帳外銷售問題、是否錯誤使用存貨計價方法、是否人為調整產成品成本或應納稅所得額等問題。
2. 主營業務費用率
主營業務費用率=(主營業務費用÷主營業務收入)×100%。
測算結果分析:
與預警值相比,如相差較大,可能存在多列費用問題。
3. 財務費用變動率
財務費用變動率=(本期財務費用—基期財務費用)÷基期財務費用×100%。
測算結果分析:
與預警值相比,如財務費用變動率與基期相差較大,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財務費用問題。
4. 其他業務利潤變動率
其他業務利潤變動率=(本期其他業務利潤—基期其他業務利潤)÷基期其他業務利潤×100%。?
測算結果分析:若與預警值相比相差較大,可能存在多結轉成本或不計、少計收入等問題。
5.營業外收支凈額變動率
營業外收支凈額變動率=(本期營業外收支凈額—基期營業外收支凈額)÷基期營業外收支凈額×100%
測算結果分析:營業外收入增減額與基期相比減少較多,可能存在隱瞞營業外收入問題;營業外支出增減額與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較多,可能存在將不符合規定支出列入營業外支出等問題。
6. 凈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本期凈利潤÷本期平均凈資產×100%。
測算結果分析:
分析納稅人資產綜合利用情況。如指標與預警值相差較大,可能存在隱瞞收入,或閑置未用資產計提折舊等問題。
7. 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本期銷售(營業)收入凈額÷本期平均總資產×100%。
測算結果分析:
分析總資產周轉情況,推測銷售能力。如總資產周轉率加快,而應納所得稅額減少,可能存在隱瞞收入、虛增成本的問題。
8. 應收(付)賬款變動率
應收(付)賬款變動率=(期末應收(付)賬款-期初應收(付)賬款)÷期初應收(付)賬款×100%。
測算結果分析:分析納稅人應收(付)賬款增減變動情況,判斷其銷售實現和可能發生壞賬情況。如應收(付)賬款增長率增高,而銷售收入減少,可能存在隱瞞收入、虛增成本的問題。
9. 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
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基期固定資產折舊總額÷基期固定資產原值總額×100%。
測算結果分析:
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高于基期標準值,可能存在稅前多列支固定資產折舊額問題。要求企業提供各類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情況,分析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變化的原因。
10. 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其中:負債總額=流動負債+長期負債,資產總額是指扣除累計折舊后的凈額。
測算結果分析:分析納稅人經營活力,判斷其償債能力。如果資產負債率與預警值相差較大,則企業償債能力可能有問題,要考慮由此對稅收收入產生的影響。
11. 所得稅負擔變動率
所得稅負擔變動率=(本期所得稅負擔率—基期所得稅負擔率)÷基期所得稅負擔率×100%。
測算結果分析:與企業基期和當地同行業同期指標相比,低于標準值可能存在不計或少計銷售(營業)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12.主營業務利潤稅收負擔率(簡稱利潤稅負率)?
利潤稅負率=(本期申報稅額÷本期主營業務利潤)×100%。
測算結果分析:
與預警值對照,與當地同行業同期和本企業基期所得稅負擔率相比,如果低于預警值,企業可能存在銷售未計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應作進一步分析。
13.所得稅貢獻率
所得稅貢獻率=申報所得稅額÷主營業務收入×100%。
測算結果分析:
將當地同行業同期與本企業基期所得稅貢獻率相比,低于預警值視為異常,可能存在不計或少計銷售(營業)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應運用所得稅變動率等相關指標作進一步分析。
14.所得稅貢獻變動率
所得稅貢獻變動率=(本期所得稅貢獻率—基期所得稅貢獻率)÷基期所得稅貢獻率×100%。
測算結果分析:
與企業基期指標和當地同行業同期指標相比,低于預警值可能存在不計或少計銷售(營業)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15.稅前列支費用評估分析指標
工資扣除限額、“三費”(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扣除限額、交際應酬費列支額(業務招待費扣除限額)、公益救濟性捐贈扣除限額、開辦費攤銷額、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額、廣告費扣除限額、業務宣傳費扣除限額、財產損失扣除限額、呆(壞)賬損失扣除限額、總機構管理費扣除限額、社會保險費扣除限額、無形資產攤銷額、遞延資產攤銷額等。
測算結果分析:
如果申報扣除(攤銷)額超過允許扣除(攤銷)標準,可能存在未按規定進行納稅調整,擅自擴大扣除(攤銷)基數等問題。
16. 稅前彌補虧損扣除限額
分析按稅法規定審核分析允許彌補的虧損數額。
測算結果分析:
如申報彌補虧損額大于稅前彌補虧損扣除限額,可能存在未按規定申報稅前彌補等問題。
17. 營業外收支增減額
測算結果分析:營業外收入增減額與基期相比減少較多,可能存在隱瞞營業外收入問題;營業外支出增減額與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較多,可能存在將不符合規定支出列入營業外支出。
18.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配比
測算結果分析:
正常情況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長。
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負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正時,可能企業存在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題;
當比值為負數,且前者為正后者為負時,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對產生疑點的納稅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結合《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數進行分析。如“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出現紅字和“預收賬款”期末大幅度增長等情況,應判斷存在少計收入問題;結合主營業務成本,通過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附表分析企業成本的結轉情況,以判斷是否存在改變成本結轉方法、少計存貨(含產成品、在產品和材料)等問題;結合“主營業務費用率”、“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兩項指標進行分析,與同行業的水平比較;通過《損益表》對營業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的若干年度數據分析三項費用中增長較多的費用項目,對財務費用增長較多的,結合《資產負債表》中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數進行分析,以判斷財務費用增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貸款利息列入當期財務費用等問題。?
19.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
測算結果分析:
當兩者比值大于1,都為正時,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問題;前者為正,后者為負時,視為異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20.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利潤率配比
測算結果分析:
綜合分析本期資產利潤率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本期總資產周轉率與上年同期總資產周轉率,本期銷售利潤率與上年同期銷售利潤率。
如本期總資產周轉率—上年同期總資產周轉率>0,本期銷售利潤率—上年同期銷售利潤率≤0,而本期資產利潤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0時,說明本期的資產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補銷售利潤率下降造成的損失,可能存在隱匿銷售收入、多列成本費用等問題。
如本期總資產周轉率—上年同期總資產周轉率≤0,本期銷售利潤率—上年同期銷售利潤率>0,而本期資產利潤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0時,說明資產使用效率降低,導致資產利潤率降低,可能存在隱匿銷售收入問題。
21.存貨變動率、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配比
測算結果分析:比較分析本期資產利潤率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本期總資產周轉率與上年同期總資產周轉率。若本期存貨增加不大,即存貨變動率≤0,本期總資產周轉率—上年同期總資產周轉率≤0,可能存在隱匿銷售收入問題。